自考技巧之調節心理狀態很重要“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話一語中的地描述了心理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廣大自考生在學習經歷中,需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壓力,心理便顯得尤為重要了,為此本刊特邀請心理專家坐診,為廣大考生提供心理答疑服務。
考生肖照來信問:我曾經高考失利。現在參加自學考試。每到考試前心里就非常緊張,一進考場,腦子就亂了,平時會做的題目也不會大,影響了自己學習水平的正常發揮。請問我該怎樣順利通過考試?
許多同學在參加自學考試前夕,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緊張、焦慮、恐懼考試的心理,部分同學的心理變化較大,影響考試水平的發揮;嚴重者甚至會暈倒在考場,使考試無法進行。那么,如何盡快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發揮自己學習的實際水平呢?
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樹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質。自信的學生平時學習時能全力以赴,考試前也較少懷疑、彷徨和胡思亂想;而自卑或自信心不足的學生,總懷疑自己能否取得成功,平時學習就被動,對自己做片面的分析和評價,考試前胡思亂想,擔心考試失敗而有損自己的形象或影響自己的前途,加重心理負擔。
有些同學過去有過諸如考大學失利等失敗的考試經歷,從而對考試產生畏懼的心理,一到考場就喚起痛苦的記憶,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覺得自己再考還是會失敗的。
二、控制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考生中常見的一種以擔心、緊張或憂慮為特點的復雜而延續的情緒狀態。在考試之前,當考生意識到考試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威脅時,就會產生焦慮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普遍而突出的現象。這種心理是考生對考試具有自律性和責任心的表現。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對考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助于考生實際水平的發揮和考試的成功,因此對任何考生來說都是必要的。但過強或過弱的焦慮都會影響考試成績。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在考試前認真調節心理狀態,以正常的情緒參加考試,發揮應有的水平。
不同情況的考生,對焦慮程度應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考生焦慮程度太低,這樣會對學習過分放松,無所用心,不求上進,考得好與不好無所謂,這當然是一種不正確的態度。因此,要適當提高其焦慮程度,本著對自己、家庭、學校和社會負責的態度認真復習和考試。不僅把考試當作對學習效果的一次檢驗,更要把考試當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大事來對待。促使自己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提高學習成績。有的考生焦慮程度過重,認為成敗在此一舉,從而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安,甚至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這種情況就很難使自己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甚至會導致腦細胞聯結系統機能紊亂,記憶受阻,思維僵滯,認知能力降低,正常的分析和判斷受干擾,不僅嚴重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因此要適當采取措施,加強心理調節,降低焦慮程度。考生要正確對待得失,考得好,繼續深造;考得不好,再度努力。一帆風順固然很好,但遇到挫折并不可怕。相信只要鍥而不舍,任何人都能取得成功。千萬不要以為成敗在此一舉,而自尋煩惱。只有通過這種升降調節,使焦慮程度保持在適當的程度,以喚起大腦皮層的適度興奮,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提高心理控制能力,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和輕松愉快的心情抓緊復習和參加考試,使知識水平和各種能力得以正常地發揮。
三、心理放松訓練
運用自我暗示法,可調整人的情緒狀態。這一方法是通過語言這個第二信號系統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機能得到改善。如感到自己緊張不安時,可反復地暗示自己:“我很平靜”“我對考試充滿了信心”“緊張算不了什么,我能克服”等。進行放松訓練。此法有點象氣功,先端坐好,雙眼微閉,或只看一個固定的目標,意念丹田,呼吸要深、緩、勻,隨著呼氣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要隨之松弛下來。
這種放松訓練,對緩和心理緊張、松弛肌肉都十分有效。注意安排好日常有規律的生活秩序,將復習、鍛煉、休息、營養、睡眠五個方面科學地結合起來,統一安排。要盡可能做到作息定時、保證充分的睡眠,并適當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電視,聽音樂,唱歌跳舞等,使緊張的神經有松弛的機會。復習的形式應盡量多樣化,讓溫習更有意義、更有樂趣。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平時扎實的復習是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根本保證,但是,再完備的復習也必須經過考試這一環節才能體現其成果,所以,要使考試發揮正常,就必須保持良好的應試心理。
以上是關于自考技巧之調節心理狀態很重要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3-2023 北京原馳蠟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2413720 | 舉報郵箱:sdjgjubao@sunlands.com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營業執照 |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ICP證140312號 | 京ICP備14002947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798 | 京網文 【2018】 7437-597號
關注尚德機構官網
下載尚德機構APP